首页

女主调教sm视频免费

时间:2025-05-29 19:54:10 作者:中国联通湖北省分公司副总经理吴涛接受审查调查 浏览量:18122

  中新网郑州10月24日电 (记者 韩章云)10月21日至23日,2024中国动植物考古学大会在河南郑州举行。记者从大会获悉,我国研究人员通过植硅体分析方法,在新疆哈合仁遗址发现史前水稻种植证据,表明很可能存在一条首先经过新疆,再达到中亚西部的早期水稻西传路线。

  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驯化和种植区域的扩大,对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生态变迁产生过深远影响。考古发现,中国是最早驯化水稻的地方,一直以来,国内外研究人员都在探寻中国水稻向西方传播的路径。

  哈合仁遗址,是位于新疆焉耆盆地北部山前地带的一处农牧结合人群遗址,年代从战国晚期遗址延续至汉晋时期。其最大特色在于地表保留着大片石构的水利灌溉设施遗存,研究认为,古人正是靠着这样的设施在山前地带恶劣的干旱环境中发展粗放灌溉农业。

图为新疆哈合仁遗址。受访者供图

  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李宇奇介绍,由南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及相关文博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采集哈合仁遗址两处剖面上的土壤样本,发现了多种作物和杂草的植硅体,一种高等植物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形状的二氧化硅颗粒。

  “最让我们感到惊喜的就是发现少量但多样的水稻植硅体,包括扇型、双峰型和疑似小穗轴中的植硅体,分别产生于水稻的茎叶、颖壳和小穗轴。”李宇奇介绍,通过测量水稻扇型植硅体扇面长与扇柄长的比值,团队发现,哈合仁遗址种植的水稻类型大概率是起源于我国长江下游的粳稻。

  那么,这些粳稻是如何到达哈合仁遗址的呢?是在当地种植的?还是运输过去的?

  “如果当地人仅仅运入大米的话,估计不会有这么多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植硅体存留,况且远距离运输粮食也绝非易事。”李宇奇称,团队推测当地应该存在小规模的水稻种植,“考虑到当地极度干旱的环境,如果早在战国晚期就能种植水稻,那就说明当时的农人已经充分掌握了应对干旱环境的水利灌溉手段,足以将水稻种植推广到同样干旱的中亚西部地区以及西亚地区”。

  2021年,国外学者斯宾格勒等利用有限的资料,推测水稻向欧洲的西传可能有两条通道,即仅仅经过中亚最南部地区的中亚通道和沿印度洋海岸延伸的沿海通道。随后,伊朗北部一处遗址和我国新疆乱杂岗子遗址发现测年分别为公元前120年左右和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稻粒,但未对斯宾格勒的猜想形成太大挑战。

  “结合上述国外学者的研究与考古发现,我们团队重新勾勒出了一条水稻经中亚西传的路线,即从我国西北地区最早的粳稻遗存发现地甘肃东部出发,经东天山,到达哈合仁遗址所在的中天山,再进一步传播到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最后到达伊朗一带,为进一步西传奠定基础。”李宇奇说。

  该路线与国外学者斯宾格勒等提出的中亚路线最大的区别在于,凸显了我国新疆及西部其他地区在水稻西传过程中的作用,因此被李宇奇团队称为水稻西传的新疆通道。

  李宇奇称,该发现不仅找到了整个广义中亚地区最早的水稻种植证据,还重构了水稻在欧亚大陆传播的路径。该项研究成果已于今年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考古科学杂志:报告》。(完)

【编辑:胡寒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长征路上学党史丨红军兵站贡米飘香

相比室内游泳比赛,抢渡长江的选手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游泳技能,还要掌握气候、风力、水文特征,合理分配体能。经过1800米的劈波斩浪,中国选手张子扬、杨佩琪分别以12分04秒19和12分36秒72的成绩,获得男子、女子组冠军。

前两月全国海关办理ATA单证册3485份 同比增长97%

首先,记者将华为支付功能与银行借记卡绑定。该过程与目前支付市场上的主流平台相似,都需填写个人信息并进行身份验证。开立该卡所在商业银行发送的通知短信显示,该行同讯联智付成功签订了快捷支付协议。

也门胡塞武装:向以色列中部发射两枚导弹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村民或是在城区里买了房,或是在村里建了水泥新房,大量老旧木屋被闲置。而方石坪村通过对外租赁闲置的木屋,不仅能让村民增收,也保护了这些有历史的老木屋。

重庆武警:竞技赛场砺精兵

珠海8月31日电 (邓媛雯 邓权辉)珠海中医药一条街(西街)31日在珠海圆明新园开园。开园仪式上,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澳门中医药学会、珠海市中医药学会等专业协会在此挂牌设立的“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中医药研学基地”“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揭牌。

美国宾州发生两架飞机相撞事件 已致3人受伤

广州市台办主任、一级巡视员曾卫东表示,“2024年两岸暨港澳媒体广州行”活动是广州市精心打造的新闻交流品牌。本次活动将两岸暨港澳媒体人汇聚在广州,深入观察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实践,感受广州与台湾的深度联结、两岸同胞的交心交融。希望联合采访团组以独到的视角发现广州之新,以生花的妙笔书写广州之美,以生动的镜头记录广州之变,讲活、讲好、讲实“广州故事”,让两岸暨港澳更多民众了解广州、读懂广州、爱上广州。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